-
“兩年親美、兩年親中俄”,印度的考量是什么?
過去十多年,中印關系起起伏伏,改善的空間和幅度可能都較為有限。中長期來看,印度對華政策仍將奉行“三不主義”:不敢對抗、不想中立、不愿追隨。[全文]
-
過去十年,中印關系為何從期待“龍象共舞”走到沖突不斷?
雙方實力差距不斷擴大,使印度精英在中國面前極不自信,進而形成中國處處要加害印度的“被害妄想癥”。[全文]
-
印度在金磚里講“團結”了,誠意有多少?
此前,印度在金磚里扮演消極角色,例如反對金磚擴員,反對在金磚合作中推進具有修正美西方國際體系的一些舉措。由于中印關系的惡化,印度一度在上合組織和金磚合作中奉行“逢中必反”的做法。[全文]
-
印度的大國外交,埋下了巨大的戰略禍根
過去五年的莫迪外交,以表面上的風光換來了印度在國家戰略上的根本性傷害。中國有句古話,聰明反被聰明誤。莫迪的外交政策,顯示出印度的精明,但是卻可能埋下這個國家戰略悲劇的禍根。[全文]
-
印度又在邊境蠢蠢欲動,同時對中尼下黑手?
在蠶食中國領土遭到困難后,印度轉而向其他鄰居下手,加強對中印與第三國的三國交界處領土的控制和蠶食。[全文]
-
中印關系最大的困難在哪里?
印度打壓中國企業,其實是有傳統的。過去日本、美國去印度投資,其實也都遭受過類似的經歷。印度很多管理部門,有時候說查賬等等,他是要非正式地拿好處的。[全文]
-
美印借南亞亂局“做局”,中國何為?
南亞多國同時出現內政不穩,明顯具有指向中國的意味。美印逐漸聯手的態勢,給中國造成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我們面對的地緣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要思考是否該考慮做出調整,以及如何更具建設性地維護自己的各項利益。[全文]
-
巴基斯坦也有政權更迭,但為何一直跟中國這么“鐵”?
巴基斯坦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外交官,在國際會議上舌戰群儒,他們往往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中國不是伊斯蘭國家,但我向大家保證中國是伊斯蘭世界的偉大朋友,請大家一定投票支持中國。[全文]
-
中印關系即將迎來轉機?
王毅外長同印外長蘇杰生會談了三個小時,涉及方方面面共同關心的議題,達成廣泛共識。然而,印度卻故意對外顯示,訪問似乎沒有改善中印關系。而且印度還多次明確表示,此次訪問是中國主動要求的,印度也沒有正式對外宣告,最早卻是印度媒體透露出來的。[全文]
-
印度對華示強是心理訴求,也為彰顯其“民主”
我們驚訝印度敢在邊界鳴槍,是因為中國也身陷“1962情結”。印度對華示強,除了轉移疫情爆發和經濟下滑的焦點,更要凸顯其“民主”,當作加入“印太戰略”的投名狀。比鄰中國,印度的大國情懷情有可原,但狹隘的格局和好高騖遠的民族性格,阻礙著印度的長遠發展。[全文]
-
中國起初沉默,不過是想給印度時間,讓它自己冷靜下來
中國在初期的沉默和冷靜,一時替莫迪政府背了黑鍋?,F在隨著莫迪主動澄清,印度社會不得不接受是印軍挑釁我方的基本事實。通過一段時間,有望給印度社會的反華情緒降降溫。不過,畢竟印度社會精英的慣性思維是,壞事都是中國干的,要改變這種認知偏見顯然不可能。[全文]
-
見中國抗疫成功,印度評論酸成“檸檬精”
國際政治的虛偽性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對一些醫療能力較弱的國家提供幫助,被看作是地緣政治企圖。那如果中國和很多國家一樣,采取禁止出口醫療產品和藥物的做法,那肯定又會被批評將生產能力“武器化”吧?[全文]
-
克什米爾分歧后仍如期會晤,中印關系正邁向成熟
在這種分歧下,兩國領導人還按原計劃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某種程度意味著中印關系正慢慢走向更加成熟的方向。中印關系比較復雜,大國之間的交往肯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一方的意愿來,有分歧很正常,關鍵是不要外溢,不要擴大到整個關系層面。即便像洞朗對峙,最后都能回歸到合理成熟的方式上解決。[全文]
-
莫迪2.0時代,印度在中美之間如何平衡
對于印太戰略,印度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它需要美國來平衡中國,需要美國繼續呆在亞太區域。對于印度來說,現在它遇到了一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狀況,在它邊上的中國已經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了,目前只能是由美國來平衡。[全文]
-
印度之困:一個島國給超大型國家設計制度,合理嗎?
對于這種外界感知中的“低配版”選舉政治,印度精英頗為自豪。畢竟,這是一套政治權力分配的游戲,有足夠多的人接受這種玩法,就能夠讓這種游戲可以持續。但是,這并不是說印度國內沒有人質疑“一個島國(英國)”給一個“超大型國家”設計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全文]
-
印度無力阻止中國,最多就是表示很不滿而已
其實就是印度想多了。中印的互信程度很低,很多事情就容易往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更惡意的方向去考慮。開始的時候,他們沒把中國“一帶一路”想象得那么可怕,覺得這可能就是一個經濟合作項目,就答應下來了。結果新政府上臺,回頭一想,又覺得這事可能會傷害到他,不能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