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特朗普先禮后兵,算是上策嗎?
在鷹派云集的美國政府內閣,特朗普可能成了唯一“親華”的人。我覺得我們要利用他的弱點,先禮后兵,為我們爭取更多利益。[全文]
-
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搞社會福利?我覺得就應該是投資于民,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能力。當然更多是要提升農村的收入,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這方面城鄉差距實在太大。[全文]
-
我們總是喜歡檢討“大而不強”,其實大本身就是強
毫無疑問,出海已經成了一個趨勢。當年美國和日本都是在海外再造了一個美國和日本,不出意外的話,中國也必須在海外再造一個中國,所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文]
-
怎樣讓“大環境”好起來?促民間消費不如政府帶頭花錢
在困難的時候讓地方政府學會過緊日子,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相反,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花錢,那么問題,誰來花?現在個人和企業在大環境的壓力下不敢花錢,那么只能由政府花。[全文]
-
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25年,要做好理論準備
初級階段任務完成之后,我們的社會主義應該進入一個長期穩定時期,其主要標志就是形成一個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長期存在的新理論。我們認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就是這樣一個“穩定的中國社會主義”階段 。 [全文]
-
作為大國,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對美國說……
既做好內政,又做好外交。我們以前說外交和內外有別,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內政就是外交,外交就是內政,大國尤其如此。美國的內政就是外交,因為其內政對世界有巨大的影響;同樣,美國的外交對自己人也有巨大的影響。[全文]
-
中美競爭之下,科教興國還有哪些瓶頸待解?
今天我是鼓起勇氣說這個話的。因為這么一說,馬上就有人會批評你,想回到過去嗎?回到計劃經濟嗎?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精英主義走到極致了,就會走到反面。在教育方面,精英主義讓孩子們圍繞著分數競爭,最后都變成了只會做題的機器。[全文]
-
中國經濟下一個風口在哪里?離不開老百姓衣食住行
對我們來說,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要深度融入整個世界的產業鏈。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就有了產業韌性,而韌性是最好的安全。[全文]
-
限制地方政府不能新增債務,這樣的政策是有問題的
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間支出很大,造成財政虧空?,F在又限制他們借債,地方政府只能過緊日子。地方政府過緊日子,房地產市場又在下行,這兩個部門加起來至少占經濟的30%,如果他們下降10%,就會對經濟增長造成3個百分點的拖累。[全文]
-
對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視的態度
平視意味著不要總是抱怨和指責對方;也不是俯視,抨擊對方什么都不行。平視就是對等的,在某些情況下也要學會去理解對方。[全文]
-
現在是不是治理地方債的最好時機?
我們要正視地方政府的赤字問題,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地方政府很難放開手腳做事。而且這里面很多都是欠的社會的錢,地方政府還不上欠款,社會資金也很緊張,大家都在收縮。[全文]
-
在這特殊時刻,思考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搞市場經濟,在當時似乎是向西方學習,實際上是回歸中國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我國的市場經濟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我國的發展階段以及民眾的文化心理高度相關;黨帶領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市場經濟之路。[全文]
-
美國的“小院高墻”政策起作用了嗎?
我們對實體清單上的幾十家企業做了調研,結果是三分之一的企業受影響嚴重,三分之一通過措施規避了影響,其余三分之一并沒有實質性影響。[全文]
-
世界在變,但中國世界工廠的中心地位不會變
我們是被逼的,或者說由于脫鉤斷鏈給國產芯片創造了一個發展機會。一旦國產芯片起來之后,就會形成一個勢頭,企業就一直會用下去,因為使用新的國產芯片,企業要做很多配套方面的改變,他們已經付出了這個成本,就不愿意再回去買進口的了。[全文]
-
這里我要批評一下美國人,你們太“浪漫”了
我們目前的制度體系,從改革開放算起也至少已經運轉40年了。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過去40年中國是如此成功。中國共產黨為全世界做了一件好事,我認為美國人沒有足夠重視這一點。[全文]
-
每多讀一年書收入提高10%,“孔乙己長衫”真的是束縛嗎?
我們的企業現在都急功近利,普遍要求實習經歷,恨不得大學生來了之后就上手能用了。這樣就把壓力往下層層傳遞,搞得學生只好再去讀研。[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