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國際局勢,和一戰前有多少相似之處?
一戰中戰敗的德國在短短20年內重新武裝到可以再次發動一場全面戰爭,那么,為了對付俄羅斯而被武裝到牙齒的烏克蘭,在戰爭結束若干年后是否會為“收復失地”而重起戰端?[全文]
-
歐美援烏的真實目的,德國人一年前就說漏嘴了
很明顯,無論是高科技,還是強軍力,都離不開這些礦藏。今天烏克蘭是熱點,明天或許就是北極圈。百姓被灌輸對世界進行格式化的“好壞”之分,最后發現,自己國家的動機也不“單純”。[全文]
-
誰在踐踏烏克蘭的“尊嚴”?
人們渴望的“和平與正義”,是否只能成為強國利益碾壓下的犧牲品?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全文]
-
特朗普給默茨出了一道大難題
“方寸已亂”的默茨趕往巴黎,會晤剛從華盛頓回來的馬克龍,一方面是為了摸底探路,從法國總統那里獲取有關美方真實意圖和未來打算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協商歐洲如何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保衛自己。[全文]
-
德國大選預測:政治版的“小兵立大功”
原本無足輕重的小黨,將有望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無論是自民黨、左翼黨還是BSW,他們的得票率將成為決定組成未來政府的“勝負手”。[全文]
-
大選在即,德國民眾怎么投才能擺脫“一場游戲一場夢”?
2月23日,德國將舉行新一屆聯邦議會的選舉。目前,各黨正在自我打氣,相互撕咬,盡情許愿,進行最后的沖刺。[全文]
-
炒作今天開戰?看看烏克蘭危機的“眾生相”
普京大規模入侵的可能性幾乎等于零。不過,烏克蘭危機,倒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西方在“講道理”時的矛盾邏輯:西方分析家在解讀俄羅斯的動機時,最常見的說法之一就是普京想恢復當年蘇聯的“勢力范圍”。那么,北約和歐盟東擴難道就不是在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全文]
-
從一位將軍的“失言”,看西方的進退維谷
拋開國家立場和意識形態因素來分析,勛巴赫的觀點反映的是國際大背景下西方有關“合縱連橫”戰略考量中的一個流派。在當今“新冷戰”的框架下,西方戰略界出現“聯俄抗中”的思路并不奇怪。只不過,勛巴赫道出了歐美不少人士想說而未(或不敢)說出的想法而已。[全文]
-
德國對華外交轉變似乎不可逆轉,會有“定海神針”嗎?
德國外交將向“價值觀”轉變似乎已呈不可逆轉之勢,而且必將體現在新政府的對華外交上。但外交不僅是外交部長的職能范圍,更是總理的要務之一。有鑒于此,德國未來四年的對華政策更多是“對抗”還是“務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民黨籍總理肖爾茨的立場和態度。[全文]
-
德國新政府組閣談判,關鍵時刻出了“內鬼”
聯盟黨在如此關鍵的階段出現這樣的“紕漏”的確不可思議,最起碼說明基民盟主席和“總理候選人”拉舍特已失去了對本黨的控制。 [全文]
-
德國的“民主協商”大戲,比選舉還精彩
基民盟之所以還沒有發生“政變”,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拉舍特這個“總理候選人”位置,是基民盟為了一己之利,用非民主的手段獲得的,所以,這次敗選很難把責任全部推給拉舍特一人;拉舍特和林德納私交甚佳,“牙買加”組合目前還不是一枚死棋。[全文]
-
不同尋常的德國大選落下帷幕,卻透出“短視”
各黨亮相的機會很多,但記者的提問卻總是圍繞相同的幾個問題。特別是環保話題過多過密,而同樣關系到國家未來的教育、數字化等卻涉及不足,外交話題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德國輿論和政界在國家治理問題上過于短視。[全文]
-
德國人在問:為什么跟著美國,在阿富汗待了20年?
為說服厭戰和反戰的國內輿論,德國政府很長時間一直避談這次軍事行動的“戰爭”性質,而是強調任務的“維和”宗旨。被派往阿富汗的德國士兵在很長時間內一直以為自己是去“挖水井,建學?!钡?,直到部隊后來出現傷亡,政府才不得不公開承認這次行動的殘酷性。[全文]
-
三人一臺戲:默克爾走后,會留下亂局嗎?
還有不到7個星期,德國就要舉行大選了。目前,各政黨正緊鑼密鼓,為最后的沖刺各顯其能。鑒于現任總理默克爾兩年多前便宣布不再謀求任何政治職位,今年的選舉不僅會帶來一般意義上的“政黨輪替”或“政府更迭”,而且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全文]
-
北溪二號,究竟誰是贏家?
拜登對默克爾采取的策略是“以妥協換妥協”,即我答應放棄制裁,你也做出一些讓步。拜登固然是老道的,但默克爾似乎更勝一籌,既沒有在北溪二號上做出實質性讓步,也沒有在對華問題上放棄既有的立場。不過也有人認為,除了普京,皆為輸家。[全文]
-
德國洪災,出了件“不講政治”的事
被洪水沖刷得“一貧如洗”的災民不得不去政府門前排長隊,領取每人200歐元的應急款。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實,他們最焦慮的是“今后怎么辦”。政治家的反應很“迅速”:迅速保證提供援助,迅速指定氣候變化是災難的“罪魁禍首”……[全文]